文化
如何保護名山古寨的茶資源
如果再不阻止名山古寨的造假以及名山古寨的過度采摘問題。高端普洱茶市場終將會走向徹底崩盤的結局。這絕不是危言聳聽,過度采摘會使得古樹茶的品質不及臺地。如果連百十塊的臺地茶都不如,那古樹茶的價值在哪里?如果有一天造假的名山古寨都比真的名山古寨好喝
老茶頭也會起“白霜”?
在日常生活中,你都見過哪些食物帶有“白霜”?柿餅、葡萄、冬瓜、青菜、雞蛋、海帶......蔬菜上的蠟質白霜是新鮮的代名詞,對植物表皮起到保濕與保護的作用。成熟的冬瓜白霜越多代表越成熟;海帶上的白霜又稱“甘露醇”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。葡萄表皮的白
最美茶葉名字,你聽過幾種?
中國作為茶葉之鄉(xiāng),茶文化的歷史悠久,中國人與茶葉之間的感情也更為深厚。茶葉,不僅賦予了中國人從古至今的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,更貫穿著中國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傳統(tǒng)思想。茶葉,是自然的創(chuàng)造;茶葉的名字,是中國人對自然的回報。綠茶千島玉葉千島本為地名,美
藏茶韻飄香
前段時間,我跟隨幾位朋友去“大熊貓故鄉(xiāng)”——四川雅安旅游。除了憨態(tài)可掬的大熊貓外,藏茶的獨具韻味仍在我的心中飄香。參觀許多景點之后,導游領著我們去“茶語屋”里品茶休息。剛進屋內,就感覺一股幽深的茶香撲面而來,很是沁人心脾。我很奇怪,就問導游這
從哪開始學茶
從喝開始茶,它存在的價值在于飲用,說白了就是被喝掉。不管你喝掉它是想解渴,想振奮精神,亦或是想從里面喝出大自然的味道,歷史的味道……但只有喝,才能發(fā)揮茶的價值,就像花掉,才能發(fā)揮錢的價值一樣。好茶是用來喝的,學習了解茶也是,從喝開始,多喝、特
買不買沒關系,至少得看看書!
在購買紫砂壺之前,多讀專業(yè)書是基礎,讀書,尤其讀經(jīng)典紫砂壺參考書,是入門的重要途徑。......《陽羨茗壺系》(明)周高起《陽羨茗壺系》是紫砂研究史上的第一本專著,在中國陶瓷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。周高起對紫砂壺的喜愛遠非一般文人雅士的賞玩可比,
生活如茶,何須苦心破煩惱
文丨舒曼茶話在皎然的《飲茶歌·誚崔石使君》詩里,我找到了三杯茶,很簡單,但也很深沉,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皎然的幾句話:一飲滌昏寐,情思爽朗滿天地;再飲清我神,忽如飛雨灑輕塵;三飲便得道,何須苦心破煩惱。皎然說,這三杯茶是“此物清高世莫知”
普洱茶的數(shù)字密碼:嘜號
茶友們在初次接觸普洱茶的時候,可能都會對它們包裝上所印刷的編號感到好奇,比如:7542、8582、7663、Y562……其實這些數(shù)字代表的是一種特定的茶,被稱為茶號(又叫嘜號)。“嘜”的意思根據(jù)《辭?!返慕忉屖牵河⑽膍ark的音譯,《說文解字
品懂一杯茶,一口就夠了;認清一個人,四點就夠了
自古以來品懂一杯茶,一口就夠了但想真正辨識一個人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注意觀察一下“四點”幫你看清一個人!【在利益面前時的抉擇】利益面前,很多人都會扯下偽裝。這個時候,通常是識人、辨人的最佳時刻。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,可以不顧良心,可以不要親
生活,與好茶相遇
一個飄逸閑適,清幽淡雅的環(huán)境,沏上一杯好茶,讓自己置身這種環(huán)境之下,以清凈閑適的心情來品茶。一方陋室,亦能心靜自如;一壺淡茶,仍品恬然生香。茶是有記憶的,在緊結的條索間記錄了光陰的故事。每遇到一泡好茶,就如同遇到一個對眼的人,必須機緣巧合,然
海棠社 | 舉子對弈,談古博今,閑伴光陰淡啜茶
臨沂歷史悠久,文化璀璨,商業(yè)昌盛,人杰地靈,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,素有“齊魯之咽喉、徐淮之鎖鑰”之稱。在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臨沂鬧市有這樣一間茶室,隱于北城新區(qū),‘任他門外,車駕喧朝市’,門內只有茶香四溢。在這里,一曲琴音一杯茶,且靜坐下
心若暖,何懼人走茶涼
有人認為:人來人往,人走茶涼。新人親密,舊人淡忘。走過西東,人不再親,心漸漸涼。君偶傷感,可謂人走茶涼!有人認為:人來人往,人走茶不涼。新人安好,舊人無恙。走過南北,人依然親,心未曾涼。君莫傷感,何謂人走茶涼?!有人說,早已看破紅塵。殊不知,
讀懂古樹茶你需要知道的關鍵詞
名詞和術語植物分類學(Planttaxonomy)根據(jù)植物的形態(tài),主要是花和果實的形態(tài)來進行科、屬、種劃分的學科,它反映出該物種在植物系統(tǒng)進化中的地位。植物形態(tài)差異必須是比較穩(wěn)定的、可靠的,才能與其他種區(qū)分。但確定形態(tài)差異還難以有統(tǒng)一標準,因
弄茶小院里,深幽一壺茶。
每個茶人心中都有一庭,屬于自己的茶院,尋一方庭院,安放我心,沏一壺清茶,平淡我心,讀一本閑書,寧靜我心。用好幾個辰光,春夏秋冬,讀書喝茶,只聞花香,不談喜悲,一杯清茶,三倆好友。有一方自己的小小天地,讓奔波不安的靈魂,得到詩意的棲居,輕輕閉上
福建茶詩三百首
講到福建茶詩你是會想到周亮工的《閩茶曲》還是阮旻錫的《武夷茶歌》?福建茶史悠久,從現(xiàn)存的東晉“蓮花茶襟”石刻(發(fā)現(xiàn)于福建南安蓮花峰)可追溯到東晉或東晉以前。福建從唐五代開始成為產茶大省,文史資料豐富,涉及福建茶葉的詩歌眾多。有資料統(tǒng)計,福建古
什么是點茶,點湯?
點茶見于宋代蔡襄《茶錄》載:"茶少湯多則云腳散,湯少茶多則粥面聚。鈔茶一錢七,先注湯,調令極勻,又添注入,環(huán)回去拂,湯上盞可四分則止,視其面色鮮白,著盞無水痕為絕佳。建安開試,以水痕先者為負,耐久者為勝".曰:"茶之佳品,皆點啜之。其煎啜之者
范仲淹的《斗茶歌》
范仲淹(989年8月29日-1052年5月20日),字希文,漢族,蘇州吳縣人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學家。范仲淹政績卓著,文學成就突出,《岳陽樓記》中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所展現(xiàn)的志士風范,為世人所傳誦,影響深遠。范仲淹所生
喝茶宜清淺,浮世多清歡
巴蕾J.M.Barrie在他的《可敬的克萊登》中說:生命好像茶一樣,你越是深深地喝下去,你便越快要看到那杯底的渣滓的了。想來也是有趣,有的人面對自己珍愛的事物,總是細品慢酌,甚至不忍下口,要珍藏起來,供歲月品鑒;有的人卻是心急得不得了,只恨不
茶分寒熱,切勿亂喝!
中醫(yī)講究將食物分為寒、涼、溫、熱等“四性”,茶也有如此分類。凡適用于熱性體質和病癥的食物,就屬于涼性或寒性食物。如適用于發(fā)熱、口渴、煩躁等癥象的西瓜;適用于咳嗽、胸痛、痰多等癥象的梨等都屬于寒涼性質的食物。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相反,凡適用于
飲一盞茶,學會為生命留白
《晉書》記載,太尉庚亮因朝中發(fā)生叛亂而逃出京都,打算聯(lián)合陶侃征討叛軍。見面之后,陶侃見庚亮風流儒雅氣度不凡,頗有好感,于是邀他一同吃飯。酒過三巡,茶過五味,席間氣氛漸漸融洽,忽然上來一盤薤頭,庚亮吃的時候順手留下薤頭根部的薤白。陶侃問他:“為